《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 朱宥勳

為什麼是故事影響我們?為什麼不是更理性一點的東西 比如說數據、論證或科學事實? 原因很簡單,因為故事是比較符合人類認知結構的資訊形式。簡稱懶人包。身為人類,我們早已知道,能好好活著的先決條件,就是能夠快速判斷眼前的資訊是否有用,這樣才能根據資訊採取正確的行動。時至今日,我們對資訊的判斷脫離了漁獵狀態、但卻必須面對更多、更複雜的選擇。我們一天所做的決定,可能比上古時代的一個月還要多。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自然會索求更快速、更低門檻的處理程序。

是的,那就是故事。因為故事會繞過理性計算,直接訴諸信任和情感,以至於同樣的資訊量,如果能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更快速的催動我們做出選擇。甚至有時候,故事的優勢,就在於它的資訊量稀少單純,然而非常聚焦,所以能夠幫助我們簡化考量流程,就像一根針可以刺進大部分的材質裡一樣。而這也同樣是它的迷人和危險之處。

什麼樣的故事比較容易影響人? 當代社會的複查度高,讓人們都必須做出大量選擇,因此前所未有的需索故事這種懶人包。就在這樣的社會哩,常常被台灣人認為沒用的文學知識,正是前所未有的有用。

因為我們只能活一輩子。不管是出現在小說、電影、漫畫還是廣告片哩,唯有故事能夠讓我們瞬間進入另一個人生。人生在世,大部分的人都部會對自己的處理完成滿意,卻也沒有辦法可以改變。聽故事是唯一可以讓你暫時逃脫當下人生的解決方案。這種遁逃,成就了人類最古老也最根深蒂固的娛樂形式。

什麼樣的故事對人最有威力。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想進入另一個人生? 那無非是匱乏(自己的人生比別人少了什麼)與奇觀(別人的人生是你永遠沒機會經歷的)

老梗永遠有效。動機 結果軸線。當故事中的角色有了動機後,它接著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動作,這是它為了滿足自己的動機所進行的各種努力。然而這是作者的思路,我們是先有了動機才去想要做什麼動作,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先看到一連串的動作,才慢慢歸納出角色的動機是什麼的。

在小說當中,所謂的細節,最主要的定義是感官可見之物。也就是說,他很生氣是沒有細節的句子,而更接近抽象概念;他握緊拳頭,指甲深深刺入掌心裡才有細節。我們在說故事時,要盡可能減低抽象概念的比例,把它置換成細節。同樣是文字,細節硬是比抽象概念更能攫取人心。

全世界所有以說故事為業的人,最大多數的工作,就是想辦法發明嶄新的細節來表現已有的抽象概念。動畫進擊的巨人裡三笠話說得很少,但透過一次次的行動,任何人都知道她守護艾蓮的意志力有多強。

當我們想要對故事進行比較深刻的解讀時,也就是說,當我們開始問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時,最重要的觀察點,就是看角色們在不同時刻所做的選擇,那些選擇透露了作者灌注於該角色身上的意念。 

所以好故事不只是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已,而是如何幸福?怎樣快樂?這樣的日子意味著什麼? 這些選擇及其背後的意義,會讓讀者更完整的體驗到進入另一個人生的效果。 

作品是向人說話的,凡說話就可能產生影響力,就可能產生政治效應。當你創作了一部作品,喜歡這部作品的人,不管他是因為怎樣的審美因素而喜歡它,很容易因而接受了作者的意識形態預設。而當喜歡一部作品的人夠多的時候,它甚至可以成為或製造一種社會傾向。 

言論自由就是你可以做出選擇,而任何人也可以批評你的選擇。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