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本共讀開始,培養文學鑑賞的價值
遙想當年小時候,爸爸媽媽捏緊褲子荷包,在民國80年初忍痛購買的「漢聲精選世界兒童圖畫書」,我也珍貴地保留到現在了,或許終於輪到我跟小孩一起共讀的時候了,不枉費我沒嫌棄他們體積龐大保留至今,幾乎都完好如新,除了這些年間曾借給親朋好友的小孩有部分書本遭到破壞的痕跡。
但是今天想要談的並不是繪本或親子共讀的效用等等,而是從小接觸書籍,漸進培養文學鑑賞到底有何價值,想要在部落格中記錄下來。在臺灣長輩到老師們都非常鼓勵孩童們多多閱讀書籍,但是每當牽涉到一些深層複雜的問題時,往往採取將之刪除的做法,因為主觀認定那麼內容有造成負面思想的潛在可能,或是無法輕易被劃分為正確或錯誤的一邊,都很容易在主流價值中被捨棄,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有「明確結論」或是「結局」的故事,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才開始了解好的文學作品並不是這樣,真實的人生與社會環境也不是這樣,讓我更加確信讓小孩即早正確認識世界的重要性,越早對生命以及人性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對於未來的生活絕對會有極大的幫助。
吳明益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提到,文學鑑賞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很不幸的,如果跟隨台灣教育體系長大的孩子,在發展階段他們幾乎都無法透過國民教育擁有上述四項特徵的權利,因為課業繁重使得這些要件是如此的可笑與遙不可及,我當年也是從同樣的環境背景中長大,覺得這個過程真的不好玩,所以轉而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其他引起我興趣的東西。
文學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但是學校裡面,往往只有無止盡的語文學,導致多數的小孩對語文既沒興趣,文學鑑賞力也異常低落。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包含許多我喜歡的作家皆是如此。
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但我想上述吳明益老師所提倡的內容,現實上執行的確是相當有難度,但至少希望未來我可以成為家中小孩基礎的文學教師,帶領他們領略世界的奧妙、痛苦與美好。希望未來我可以跟小朋友說,你們小時候習慣看有梗有結局的卡通,那樣充滿想像力當然也很好,但是真正優秀的作品,通常是沒有結局的,或者是在看完故事結局後,仍會欲罷不能地重複看好幾次,並且每次都能看出不同韻味,才是傳世的作品。而隨著年紀增長,閱覽的書籍越多,會越能體會發現,最高殿堂充滿文學價值的作品裡,故事都是非常純粹且留旁白的,在那個世界裡厭惡加油添醋,添加味精,光憑本身作品的餘韻,就可繞樑三天,我想小孩長大以後應該也慢慢能理解並去體會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