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買屋與否的抉擇,買得起的話還會繼續租嗎?


隨著搬離生長至今住了三十年的家自己租房的日子越接近,
就想要釐清未來我持續租房的租金開銷,
是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不是一個輕易被說服、扳倒的決策。
總體而言,目前我主要的想法跟論述理由如下:

1.        目前在台北購屋要價過高,投資風險也極高
我這一輩民國70末的年輕人如果沒有父母的金援買房的話,多數人在生命最輝煌的時期大多都在痛苦地繳著貸款,並且需要確保一家人二十年間的貸款償還能夠如期順利完成,如果在2040年幸運繳完房貸,屆時房子至少已是30年以上的老屋,此時的交易價值與房市轉讓在臺灣市場下不看好應該是相當合理的。若把2020年買房的資本以及每年繳房貸跟租金之間的差額全數挪為其他保險型投資,即使用1%定存,20年後我手頭會增加約600多萬的現金資產,屆時可以做更有價值的利用或買房,況且,20年的租金費用是不足夠支付房東的全額房貸。因為擁有房屋而大幅度的降低家庭的生活品質,對我而言並沒有吸引力。

根據近年的調查結果,台灣住宅的自有率一直在徘徊在85%左右的高比例,也就是說除了年輕人外,大部分人都已經有房,在這様一個房屋自有率極高的情況下,要房價迅速大幅下降,既不可能、也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像現在的二手房市場,明明一些賣屋的屋主當初買入房屋的成本較低,卻都捨不得讓利,不願以較低的房價出售,以致於出現於新屋和舊屋價格拉近的不合理現象。房子在未來回歸居住屬性,投資屬性大大減弱,屆時才沒人炒房,開發商的暴利(340%以上)結束,房價才會慢慢回到合理水準。即使房價回到合理水準,要年輕人負擔房價還要適時扶老以及育兒支出,要這群年輕人在這種狀況下再去購屋好像也有點不切實際。

2.        預計2030時購屋需求族群人口數量下滑,房市交易量將達新低
根據研究指出,2030年時購屋主力族群約會降至20萬左右,看著現在推出滿山滿谷的千萬套房新屋一般受薪階級買不起、或是夜晚一片寂靜滯銷的大型社區,更何況還有一堆生來等著承接遺產的年經族群,隨着國內越來越少的勞動力(還有外勞要來嗎?),年輕人還需要供養比例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實際上在2030年後如果在房價依舊跟目前維持相同水準的機率非常低,供給過多、需求大幅減少,即使在台北市內房價跌幅有限,我想8折起跳應該是合理的推估,房價市價的8折是多恐怖的事情,那可是動輒兩三百萬起跳,起碼是三年以上的年收入阿。

3.        等待親人名下的不動產權移轉,但政府一再提高贈與稅率
其實我也想過既然買不起,等待承接也是一種方式。但是這還要考量贈與稅的計畫下,如果房屋的殘值已經過低,也有很多人會保留舊地荒廢的可能,畢竟屆時臺灣舊屋應該一堆,沒有整修應該也都無法順利交易和買賣。代表世代財富移轉量的「贈與+繼承」,將會隨著人口結構板塊移往老人的一方,長期來看,「贈與+繼承」的量應該還是會增長;有人戲稱只要家世生的好,出生不必煩惱購屋瑣碎事,等繼承就好。但是台灣老房子太多,持有成本增加,再加上未來不動產增稅的壓力極大,會朝向日本房子沒人要繼承的窘境發展。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認為老家位於好山好空氣的利基下,周遭親近自然且便於進入市區的環境應該還會有一定的保值與獲利空間,但畢竟是父母的資產,也需考量與兄弟姊妹均分後的金額應該所剩有限。

話雖如此,我也並不是會一直贊成租屋下去,而是等待房市傾向變成更為合理的價格去提供給有新世代購屋需求的族群的產品(坪數不用太大)時,屆時良機到來我的家庭存款積蓄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去購屋才是重點,一圓我們自己動手打造一個真正自己擁有財產權的家。


雖說家庭生活幸福與否還是取決的自己本身生活的能力夠為重要,生活能力夠敏感、懂得縮放的人能發掘很多生命的樂趣,反之則擁有資產還是深陷牢籠,憂鬱壟罩。及時的開始累積我的資產等待適當的時機到來,我想才是正確的做法。希望未來可以擁有的像是三月的獅子中住在作品虛構的三月町的川本家三姊妹那棟溫暖的老房子一樣,大家一同度過許多生命中的冷暖,這才更像家應該有的樣子,不是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