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順利掌控的痛苦
今天是要補2019春節初四連假的工作日,我趁著空檔先帶懷孕剛滿29週的老婆搭捷運上班以後,回家後媽媽說要準備明後天拜拜的水果,於是我就載著媽媽去市場挑選水果,媽媽選了葡萄、富士蘋果以及一顆哈密瓜,隨後看天氣晴朗萬分,決定一起散步至銀行辦事後,悠哉地坐在摩斯漢堡喝著一杯五十元的大杯去冰紅茶,聽著媽媽訴說近些日子裡爸爸漸趨我行我素的決策,像是花費為數不小的金額去修理大小故障不斷,已經行駛超過二十年的喜美轎車,爸爸兄弟之間淡薄難圓滿的情誼,花費大把時間兄弟渡過生活難關所換來的現實狀況與價值何在等等,身為成年人,即將為人之父以後,我發現即使這些抱怨聽進耳裡再如何諷刺與詭譎異常,亦或是已經反覆聽聞過五次以上,這些故事畢竟都是實際發生在我生命週遭的日常瑣碎故事,驗證了最好的小說就是我們周邊的故事與生活,端看是否有能力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去察覺。
這類感受觀察的能力,具體而言可以說是具備高敏感力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所身懷的特性,ElaineAron這位心理學家在她的研究中指出人群中有約 20% 的人有著異常敏感的大腦,這些人在面對他人情緒時表現出更強的生理反應。影響一個人情緒共情能力 (affective empathy) 高低的變量中有 52%-57% 都可以被遺傳基因解釋。也就是說,異常敏感與共情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一種能力。
knowyourself2015在泛心理學的文章中提到,有兩種類型的家庭環境,與情緒敏感更密不可分,分別是危險性環境與批評性環境。覺得時時刻刻自己處於危險之中的孩子,會被迫學會對他人的情緒保持高度的敏感,因為情緒的變化在他們看來是一個危險信號。在這種環境下習得的「過強的共情能力」並非出於對他人的關懷,而是對自身安全的擔憂,是一種保護機制。他們必須第一時間覺察到他人情緒細微的變化,從而在第一時間做好應對的準備,他們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一種消除自己不安和恐懼的方法,看到他人開心、平靜時,他們才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至於在批判性環境長大的孩子,照料者對孩子往往過於嚴厲,苛刻,並以極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他們。孩子會因為做錯了事或是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評和懲罰,卻很少在表現出色時得到應有的鼓勵和讚許。常見的批評方式除了口頭上的指責與外在的懲罰之外,更多的是使用情緒暴力。比如,父母可能會在孩子未能達到自己要求之後表現得極其煩躁和郁悶,不斷地嘆氣或者乾脆不跟孩子說話,藉此來向孩子表達:「你很糟糕,我很失望」。事實上,將批評化作無聲的情緒會比直接的責罵更加讓人喘不過氣。
臨床心理學家 Greg Hajcak Proudfit 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以批評為主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造成十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會把孩子的大腦訓練成一種「過度強調過失」的模式。這一方面使得孩子逐漸內化了父母對自己的苛責,認為那就是一種對自己客觀的反饋,相信自己正如他們評價中的那樣一無是處。
另一方面,他們會把別人的情緒解讀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他好像生氣了,是不是因為我剛才太蠢了?」、「他看起來心情不好,是不是因為覺得我這個人太無趣了?」長大後,他們會變得對他人的情緒格外敏感,並把那些情緒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為了讓他人對自己滿意,他們會去盡力平穩那些情緒。事實上,不論是在危險性環境還是批評性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無法意識到別人的情緒與自己可能並不相關。
簡而言之,過度捲入指的是一種家庭成員間邊界模糊的現象—成員之間過度關注或投入彼此的情緒和生活,從而限制了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Barber
& Buehler, 1996)。在任何一種關係中,個人邊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而健康的個人邊界就意味著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但不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Manson, 2013)。然而,在成員間過度捲入的家庭中,孩子沒有學會關係中距離與尊重的重要性,不懂得再親近的他人和自己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
所以學習如何正確的共情 (empathy)是相當重要的,也叫換位思考,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Hoffman 教授認為,共情能力是一種人類生而具備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基本的方式就是,我們需要覺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緒影響究竟是由於感同身受,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還是僅僅只是被對方那種強烈的情緒感染了。如此一來,你能夠區分自己是在共情對方,還是更多出於對自己的保護。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出於害怕自己因此受到傷害,或是擔心那是對自己的評價,那麼,你需要明白以及去證實,他人的情緒可能與你無關。不管是多麼親密的親人,伴侶還是朋友,你們也始終是獨立於彼此的個體。
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無法拯救別人。除了情緒上的邊界,行為上的邊界也尤為重要。當你知道某個親密的人陷入困境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會支持他,可以給他提出一些建議,可以陪伴在他身邊。但你不能擅自為他做決定,也不能過度干涉他的選擇,即使你認為自己是出於「好心」。
回到今天提到的主題,無法順利掌控的痛苦,其實也就是喪失利用任何方法(情緒、威脅、利誘、他人的共情等)去奪回、控制自己想要的事物發展結果,據媽媽所說外婆在世最後的階段就因無法掌控任何事情患上憂鬱症,但是外婆的生長世代環境是那麼地辛苦,那麼勉強的去用盡辦法強勢的生存,養活撐起一個家生活過來,當晚年這種伴隨一生的作法被否認、忽視而不知所措、歇斯底里時家人告訴他需要的是定期定時服藥,那是一種深深無助與痛苦的感覺,而且也得不到家人長時間的體諒與陪同,我媽也到外婆走後才慢慢能理解她的痛苦並反思自己,使得自己盡量不要步上相同的道路,去調整自己的想法與心境。
或許要與他人有深刻的情感連結的重點在於培養自己的行為主體意識,以及恰當的共情能力,能夠辨識清楚對自己以及他人何種情緒負責的能力,我希望能好好培養豬寶,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最佳能力。
留言
張貼留言